如何写好 Prompt

# 如何写好 Prompts

# 完善问题,得到更高质量的答案[2]

提具体问题之前,先让问题变得更有深度,让AI帮你确定你的问题想清楚了吗,打上补丁:

接下来我将提供一个问题,你先不要着急回答,为了质量更高的答案,我还需要补充哪些信息?
问题:【】
1
2

两个帮助理清问题的概念:

  1. 元问题:关于问题的问题,关注问题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逻辑、框架或假设
  2. 问题空间:在解决问题时,所有可能的状态、操作和路径的集合。

# Prompt 逆向工程

分析结果,反推出可能用于生成该结果的输入提示(Prompt)的过程

示例1[3]:

请分析以下文本的角色、风格、语气、长度、段落和emoji使用等特点,给出可以生成这个文本的 Prompt
**文本:**

1
2
3

示例2:让DeepSeek生成的通用的用于【Prompt 逆向工程】的Prompt

你是一个专业的 Prompt 逆向工程师,擅长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反推出生成该文本的可能 Prompt。请根据以下文本内容,推测并生成最有可能用于生成该文本的 Prompt。

**文本内容:**
[在此处插入需要分析的文本]

**任务要求:**
1. 分析文本的核心特征,包括主题、语气、结构、关键词和风格。
2. 推测生成该文本的可能 Prompt,尽量还原原始 Prompt 的意图和结构。
3. 如果文本中有特定格式或要求(如列表、对话、代码等),请在推测的 Prompt 中明确体现。
4. 如果文本中包含专业术语或特定领域的知识,请在推测的 Prompt 中注明相关领域或背景。
5. 生成的 Prompt 应尽量简洁、清晰,同时确保能够生成与原文高度相似的文本。

**输出格式:**
推测的 Prompt:
- 目标: [简要描述生成文本的目标]
- 内容要求: [列出生成文本需要包含的关键点]
- 语气和风格: [描述文本的语气和风格]
- 其他要求: [如有特殊格式或领域知识,请注明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
# 底层逻辑[2]

问底层逻辑,帮助深入理解

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
1

验证逻辑够不够底层

这个底层逻辑在什么情况下不成立,是否有例外?
1

# 常见问题

# 给AI设定角色是否有必要?

答案来自DeepSeek

有以下优点:

  • 明确任务边界:角色可以帮助AI更好地理解任务的上下文和边界。例如,设定为“Prompt 逆向工程师”可以让AI专注于逆向工程的任务,而不是发散到其他领域。
  • 提高输出质量:角色设定可以引导AI采用特定的语气、风格或专业知识。例如,设定为"专业的技术撰稿人"可以让生成的文本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。
  • 增强用户体验:角色设定可以让用户感觉在与一个"专家"交互,提升交互的信任感和满意度。

设定角色的缺点:

  • 限制灵活性:过于具体的角色设定可能会限制AI的创造力或多样性。例如,如果角色设定过于狭窄,AI可能会忽略一些潜在的解决方案。
  • 增加复杂性:不必要的角色设定可能会让Prompt变得冗长,增加理解成本。

# 问题的底层逻辑和问题的元问题的联系与区别?

答案来自DeepSeek

问题的底层逻辑问题的元问题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。它们都涉及对问题的深入分析,但关注的层次和角度有所不同。以下是详细对比:

# 1. 问题的底层逻辑

  • 定义:问题的底层逻辑是指问题背后的基本原理、因果关系或运行机制。它关注的是问题“如何运作”或“为什么会出现”。
  • 核心:分析问题的结构、动因和内在规律。
  • 目标:理解问题的本质,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。
  • 示例
    • 问题:为什么某公司的销售额下降了?
    • 底层逻辑:分析市场环境、竞争对手、产品质量、营销策略等因素,找出销售额下降的根本原因。

# 2. 问题的元问题

  • 定义:问题的元问题是指关于问题本身的问题,或者说是对问题的本质、来源、定义或解决方法的反思。它关注的是问题“是什么”或“为什么成为问题”。
  • 核心:反思问题的定义、范围和意义。
  • 目标:重新定义问题,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或挑战。
  • 示例
    • 问题: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?
    • 元问题:我们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?数学成绩是否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?

# 3. 两者的关系

  • 底层逻辑更关注问题的内在机制和因果关系,强调“如何”和“为什么”。
  • 元问题更关注问题的定义和意义,强调“是什么”和“为什么成为问题”。
  • 联系
    • 元问题的探讨可以为底层逻辑的分析提供更广阔的视角。
    • 底层逻辑的分析可以为元问题的反思提供具体的依据。

# 4. 举例说明

# 场景:环境保护
  • 问题:如何减少塑料污染?
    • 底层逻辑
      • 分析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(如一次性塑料制品、工业废弃物)。
      • 研究塑料污染的传播路径(如河流、海洋)。
      • 探讨减少塑料污染的技术和政策手段(如可降解材料、限塑令)。
    • 元问题
      • 为什么塑料污染会成为全球性问题?
      • 当前的经济模式是否与环境保护相冲突?
      •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定义“发展”和“可持续性”?
# 场景:人工智能
  • 问题:如何让人工智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?
    • 底层逻辑
      • 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的效率瓶颈(如计算资源、数据质量)。
      • 研究优化算法性能的技术手段(如模型压缩、分布式计算)。
    • 元问题
      •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应该以效率为唯一目标?
      • 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在哪里?
      • 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“智能”的本质?

# 5. 总结

  • 底层逻辑关注问题的内在机制和因果关系,强调“如何”和“为什么”。
  • 元问题关注问题的定义和意义,强调“是什么”和“为什么成为问题”。
  • 两者相辅相成:元问题为底层逻辑提供反思和指导,底层逻辑为元问题提供具体依据。

因此,问题的底层逻辑不等于问题的元问题,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对问题的全面理解。

# 参考资料